【建言现场丨对话Chapman Taylor & MSP】:响应时代的建构之术
12月10日,应Roca上海艺术廊邀请,查普门泰勒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的董事Peter Mackey先生和蒋毅先生,以及Martha Schwartz Partners (MSP) 合伙人及中国区总监张易文女士,为大家带来了围绕“情感传播的空间属性”的主题演说与探讨,这次活动也是“建言”栏目,于2020年尾声,发起的一次线下的深度沟通与对话。
建筑,如何响应过去与未来,响应变化之中的多元需求?城市,在更迭中新与旧是对立的吗?建筑如何连接时间的断裂?建筑师,如何回应城市特性的消解,如何应对全球气候的恶化?
在当日的建言现场,所有的问题,在思考与讨论中,此起彼伏地相互生发,答案逐渐浮出,问题却不从此终结。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建言现场:
01
Peter Mackey
《未来的响应式建筑》
查普门泰勒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董事
查普门泰勒是一家集总体规划、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为一体的,具有60多年历史的国际化设计公司。他们设计的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具有现实意义且富有文脉,有助于修复和改善城市纹理,并创造出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他们还在多功能综合项目设计方面拥有丰富的国际经验,基于对城市居民不断变化的需求、品位和期望的深刻理解,而精心打造方案,使场所和建筑之间建立起一种增效效应。
Peter Mackey 先生和蒋毅先生基于他们在查普门泰勒的多年建筑实践,分享了其对建筑的公共价值、城市改造更新和可持续发展的独特思考。
响应现代需求
我们会用到适应性、进化型、多功能、智能型等词语来形容“响应式建筑”,但我认为归根结底就两个词:智慧和可持续。响应现代需求,是引入响应这个概念的一个非常通用的方法。所以,要讨论未来的响应式建筑,不妨先从过去的适应性建筑谈起。
▲ NOI科技园
查普门泰勒在意大利北部的博尔扎诺设计的NOI科技园由两栋著名的历史建筑的修复改造和一栋新建筑组成。两栋旧建筑曾是包豪斯风格的铝厂的一部分,该铝厂曾是意大利最大的铝生产基地,现在属于受保护类建筑。新建筑则以黑色巨石的形式在两栋旧建筑之间打造一座名为“黑色巨石”建筑桥,与既有的现代主义风格工厂建筑相呼应。
这个项目很有特色的一点是,一部分建筑出于遗产保护的原因保留了下来。而我们不仅将旧水塔本身保留了下来,也保留了这座废弃设施上的涂鸦。事实上,它成为了这个开发项目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性元素。
作为一座旧工厂,这些巨大的空间拥有无限的潜力,我们需要赋予这个空间新的想象。
我们将其打造成了一个理想的联合办公空间,引入了研发行业、创新性公司以及培训中心。这还是一座多用途的建筑,响应了社区成长的过程。
响应环境变化和新能源需求
我认为可持续性是对智慧设计的终极表达。可持续的系统,越来越多地被用于让建筑对环境、对用户的需求作出响应。这不仅仅是在一个环境中创造即时的舒适感,而是要利用建筑及其周围环境,来储存区域可能需要的能源。可持续性,也关乎缓解由于气候变化而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是我们在总体规划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是一个大型总体规划项目,设计中有很多这样的响应式元素。先进科技与自然生态的完美结合,是本项目的最大亮点。我们以自然为出发点,将先进的科技产业融入到生态环境之中。
项目占地面积680公顷,规划设计不仅以国际水准,与世界接轨,还带有鲜明的当地人文特色。总体规划概念植根于场地现有条件,发挥区域优势,塑造激发学习、创新的环境,配套休闲与交流的空间,达到产学研与生活的平衡。规划设计旨在打造与景观环境交融的多元活动以及空间体验,为生活增添色彩。
此外,设计还深化了生态资源的保护,强化研发组团与滨水区的联系便捷;深化“海绵城市”的分析和处理方法,如海绵系统构建、对坡塘台田等景观元素的利用、雨水收集排放策略、生态群落的营造、临湖湿地,实现水环境体系的自我净化、补充,营造干净、充沛的水生态环境。
我们设计的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展示中心项目也获得了专家评审会第一名,这将是区域内第一批施工建设的建筑之一。项目通过引入步行街道,使建筑体量与山体形态尽可能地融为一体,各功能体量间保持舒展而不失关联的空间关系。富有重庆地域特色的大阶梯,将不同功能的空间有机地串联在一起。
02
蒋毅
《城市进程中的新与旧》
蒋毅
查普门泰勒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董事
拼贴城市,新与旧的对立与统一
在世界各地很多大城市的发展中,尤其是在欧洲,城市的更新改造是伴随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如何让城市的更新改造和整个城市融为一体,并且让城市成为一个可以持续有机发展的空间?这其实也是我们一直致力于思考的问题。
拼贴城市(COLLAGE CITY)这一概念,由科林·罗(COLIN ROWE)在上世纪70年代出版的《拼贴城市》一书中提出,书中鉴于当时的城市建设追求完整和统一的乌托邦式的设计所带来的问题,提出了“拼贴”的概念。有活力的城市建设应该从传统城市中学习有益经验,从城市的文脉诱发和产生拼贴的对象和方法。
其实,在城市的发展中,新与旧应该是对立统一的存在,整个城市在新旧交叠中,呈现一种发展的连续性和多样性。就像德国的柏林,整个城市就显得非常有层次感,在这个城市中能看到各个不同时期的建筑,展现出多种不同的风格。城市拼贴,可以成为将来城市发展的一个方向。它是一种根植于当地的,混合而多元的城市面貌和生态。同时,也保持着开放性,让城市呈现不断生长的状态。
毛细血管式的渗入拼贴
对于我们来讲,如何将当地的历史特色融入城市空间和建筑之中是事关重要的。查普门泰勒在英国做的卡博特广场,就是一个城市更新的项目之一,曾获得2009年度欧洲购物中心的荣誉称号,也是英国首个荣获BREEM优秀奖的商业综合体。项目周期从2000年跨越至2008年,时间比较长,整个项目的规模也很大,有14万方。我们首先在这个区域,增加了零售、餐饮、酒店、休闲、办公、住宅等九大综合功能,将它打造成多功能复合的一个城市空间,同时也通过这些功能满足社区需求,提升整个区块的活力。
▲ 卡博特广场
为了融入整个城市脉络,我们将整个区块编织成街道和广场连接的布局网络,并且相应地打造一些地标式的建筑,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我们在整体保留原来历史街道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毛细血管一样的新的脉络和节点。然后,在一些重要的空间节点和街道上,都设置了一些贝壳型的玻璃顶进行覆盖,创造出更加宜人的空间来增加行人停留的时间。
我们也在思考,怎样把这些公共空间和节点做一个很好的联系和贯通。我们通过对不同的城市界面作出不同回应的设计,为建筑创造出不同的立面表情表现方式,通过立面运用的丰富的材质体现新与旧的变化。
此外,因为项目建在一个山坡上,所以我们创造性地运用了多首层的概念,打造出不同层次的公共空间,在项目中央广场打造了一个像城市会客厅一样的活动空间,这也是从传统的广场形式演变出来的一种新的空间类型。
有机组合的串联式拼贴
常州名力纺织博览园,是我们目前在国内做的一个城市更新项目,它是民国时期最大的一个纺织厂,所以对常州这座城市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承载了很多当地人的回忆,我们希望通过设计的方式,来再现整个场地曾经的活力。
▲ 常州名力纺织博览园
其实,这里有很多老的工业遗迹是不能拆除的,而且,整个地块的纵深比较大,这些工业遗迹距离城市道路比较远,也比较分散,不能形成连续的商业界面,文保建筑本身的改动自由度也比较小。我们希望设计可以提高场所的可达性,打通这个场所和城市之间的联系,让人流可以从’热区’向’冷区’进行渗透。所以,我们利用老建筑之间的空余地带,打造出一种富有弹性的公共空间,作为室内功能的有效补充和延伸。
考虑到新建筑和老的工业遗存之间的联系,我们保留了大部分的混凝土框架,并通过利用玻璃材质对不同功能区块进行填充。在新的建筑上,通过一些木纹的铝板或者是砖的材料和历史遗留部分进行一种呼应。在外部公共街道上,我们也选择通过对话的方式,在靠近工业遗产的这一侧,设计了一些水景元素,而在另外一侧,则设计了一些阶梯式的景观台阶。
这些不同类型的设计元素,可以大大增加人的体验感。让大家在新老建筑之间穿梭,串联起这种碎片化的足迹。也将文化、艺术、音乐、美食这些元素都融入到新老建筑当中,提供一个适合全年龄段的活动场所,把这个区域打造成新旧结合、开放有活力的街区公园。
03
张易文
《地标之外》
张易文
Martha Schwartz Partners (MSP) 合伙人及中国区总监
在过去的三十年时间里,MSP事务所在创始人玛莎舒瓦茨女士的带领下,在全世界设计落地了很多经典的地标级公共景观项目。2000年之后,日益加剧的气候变化及其带来的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也引起了事务所的高度重视,他们在研究领域和玛莎女士共同致力于研究城市景观空间如何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扮演重要的角色,为城市创造出更具韧性的绿色空间以应对气候的变暖和极端天气对城市的影响。同时,事务所也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和设计理念应用到新的城市景观设计项目中。
创造独特的景观,赋予城市特性
大家对Martha Schwartz Partners(MSP)的印象,是觉得我们是一个特别疯狂的景观设计事务所,特别喜欢做一些很疯狂的地标设计。因为很多人认为:我们创造的项目都是一些很夺人眼球的,很大体量的城市公共景观。大家对马莎女士的认识也一直都停留在:她是一位很杰出的艺术家,从业至今,一直致力于将艺术设计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结合起来。
在过去几十年里,全球化和城市化剧烈发展,给我们的城市带来了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当全球所有的城市都长得一样的时候,它的特征、它的文化属性,统统都丢失在快速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路上了。所以,我们事务所自创立以来到2010年之前,一直致力于去创造特性。我们希望用艺术的方法,去创造城市公共景观和空间的特性,从而赋予这座城市的每一个空间独一无二的特征。这是MSP事务所一直坚持的一个设计理念。
▲ HUD Plaza
从MSP一些建成的项目上,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我们不喜欢用一些很常规的景观设计手法,而是会很大胆地采用色彩材料,用一些图案的拼贴,去做一些异质化的景观效果。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很多的作品。比如,从玛莎女士的成名作Bagel Garden,到美国华盛顿国家住宅和城市发展部(HUD)广场等一些很有名的项目,设计手法都是非常大胆,夺人眼球的。大众也是因这些项目而认识到玛莎以及我们MSP事务所的。
▲ 都柏林大运河剧院
比较典型的是都柏林大运河剧院的项目,在剧院前的广场,我们创造了一条红地毯,而且用了非常独特的红色灯柱,作为人动线的主要指引,把人从港口引到了剧院建筑里。然后,设计了一条绿色的地毯,是作为种植的主要区域。包括其他的一些景观,都用了非常丰富的手法去创造它。
▲ 重庆凤鸣山公园
用这种典型的设计思维,我们在中国也落地了很多项目。比如,我们2013年做的重庆凤鸣山公园,当时也创造了比较轰动的效果。因为,重庆是山地城市,所以我们也用了连绵起伏的山脉的设计语言,以及中国传统的灯笼的设计语言,两者相结合,才创造出了这一组巨大的构筑物,它夜间的时候从内部发光,就像一个冉冉上升的灯笼一样,也成为了整个项目的标志性构筑物。
以生态为设计的出发点
2010年以后,MSP事务所的设计理念和方向开始转变。因为,我们越来越感受到地球环境和气候的恶性变化,全球变暖、灾难性天气,这些都是全球气候变化带给我们的直观体验。
▲ 深圳大鹏新区南澳西涌城市设计
有数据表明: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到2050年全球的平均气温会上涨2摄氏度。但如果所有的国家,都严格遵循巴黎气候协定,这个可能上升的温度将会下降。但继续维持现在的生产和生活规模,气温会继续往上升。而气温的上升会带来一连串负效应:北极冰川的融化,海平面的上升,包括,今年亚马逊的森林大火,全世界各地洪涝灾害,以及今年中国的南方其实是屡发数次大水的,然后,包括全世界第6次最大规模的生物的死亡。这种种现象都表明:人类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和宜居环境的急剧缩小。
所以,我们作为设计师不再仅仅是要去解决美的问题,也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思考怎样创造更宜居的空间。其实,我们作为设计师是有很多策略和方法是能够帮助到地球的,不管是市政的设计、建筑的设计还是景观的设计,从规划初始,然后到设计、到落地,在整个过程中都可以采用一些可持续的策略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来减缓和抑制气温的上升。
在MSP的很多项目中,都致力在做这样的尝试和实践。比如,深圳大鹏新区南澳西涌城市设计国际竞赛的项目。当时,西城整个区域都被山竹台风破坏掉了,政府希望通过整个区域的改造,和旅游业的再植入,重新激发大鹏半岛最南端区域的活力。
我们在设计策略上也延续了:为应对气候变化,做一个有韧性的城市公共空间的策略。灾难性气候的来临是无法抑制的,可能他们会再次面临灾难性气候的来袭。所以,当时我们主要的设计考量就是保护现存的村庄。所以,我们在村庄前面规划设计了五重生态防护系统:包括浅滩礁石的第一层屏障,海岸的防洪堤,到海边的湿地公园和红树林,内陆的人工河堤,以及第5级的农业种植生态海绵池塘。
绿色的斗士
我们目前正在做一个城市更新的项目——上海杨浦大创智绿轴更新。这个场地是一条开放的城市公共街道,业主希望能够创造一条宜人的、适合步行的城市公共空间。但这条街道周边的情况非常复杂,同时整个街道又特别狭窄。另外,沿线还有非常多的市政基础设施,比如,有一些污水塔,以及地下埋藏的污水管线也特别复杂,对我们而言整个改造的难度是非常大的。这些污水塔是不可移除的,体量非常大,长得又丑。所以,我们在设计策略上决定转逆势为场地的优势,将这些污水塔利用起来,作为场地整个设计的概念之一。
▲ 上海杨浦大创智绿轴更新
我们希望在这样一条步行轴线上,打造一个杨浦区甚至全上海的景观实验的基地,植入一些具有普及和教育意义的项目,告诉空间的使用者:景观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意义。比如,城市森林,雨水的回收和净化等等,将这些项目都布局在整条轴线上。
所以,我们决定围绕这5座污水塔,来普及污水的处理知识,怎么通过一些生态环保的手段,和人工的手法相结合起来,能够将干净的水还给城市。然后,还有一条植物教育的路线,在这整个绿轴上,我们会运用不同的种植方式,种植不同的品种,甚至告诉大家种植哪一些品种是最低碳的,比如我们会大量地种植竹子。
其实,MSP现在致力在做的,就是在我们每一个项目里面,不管是竞赛项目还是艺术装置,都希望我们作为设计师在能力范围之内,去宣传和呼吁大家重视气候的变化。我们希望能够成为一群绿色的斗士,为整个地球的环境,做出一份努力和奋斗。这可能是大家所不太熟知的,一个新的MSP的故事。
建言思想汇之Chapman Taylor & MSP
合 作 方 :建筑档案
媒体合作:DUNI迪优尼设计学院、时机时机APP
DIALOGUE
更多「建言」系列